高中女生在廁所生小孩的新聞層出不窮,究竟我們這年代的性教育時候有做到完善?有些學校教不到的性知識,要從何學習,才能減少此類事件發生?多少家庭讓孩子補習國文、英文、數學課,甚至還有課外音樂課、籃球課、國際禮儀課,但卻唯獨沒有「性教育」課。孩子怎麼誕生的、到性徵發展、外表打扮、情慾萌芽…,「性」總被避而不談、模糊帶過。
 
身為兩性作家的我,出生的家庭就是一個十分保守的家庭,我的父母從沒告訴我,我是怎麼誕生的、到性徵發展、情慾萌芽時該怎麼做。缺席的性教育,正在一個個家庭上演中。兒福聯盟 2016 年「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」指出近七成(67.6%)家庭從未討論過「性行為」議題,超過一半(56.3%)從未討論過感情議題,將近一半(44.7%)家庭避免接觸 18 禁內容,三分之一(29.2%)家庭從未討論性生理發展的議題。
 
「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性教育。」「什麼性教育?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。」這是出自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一書中,房思琪與母親的對話。2017年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的作者林奕含在宅輕生,揭露了她小說原型出於自己生前被補教老師誘騙性侵的長久夢魘,在所有父母心中投下震撼彈,引發社會大眾關注熟人性侵及兒少性教育的問題。
 
性教育永遠不嫌早,因爲性侵者從來不嫌你的孩子小,在兒少熟人性侵的倡議中,許多第一線工作者如此強調著性教育的重要。然而,性教育對大多家長、老師來說像一道跨不過的門檻,覺得孩子長大自然就懂,不需要性教育,大人不也是這樣長大的?
 
為什麼性教育需要從小開始?這個數據提供確鑿的理由。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020年統計,未滿18歲兒少性侵加害者的身分中,「認識的人(熟人)」佔所有兒少性侵加害者的84%,顯示需要防範的大野狼不是在門外的陌生人,而是披著羊皮偽裝成無害的熟人。
 
許多年幼的孩子不知道「這就是性侵」,甚至家長因是熟人也缺乏警覺意識,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。性教育就像是疫苗,緩慢建構起預防性侵害的意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