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學者分析,父母排斥「性教育」可能來自以下五大常見家庭性教育迷思:
 
迷思一:性知識孩子長大自然就知道?
正確的性知識是靠學習而來的,網路性訊息泛濫而且容易取得,孩子自己隨意摸索有可能學到的是錯誤的,例如:從色情影片中看到與性侵有關的主題,誤以為女生被性侵是舒服的,進而影響孩子性觀念,或許將來會放下大錯。
 
迷思二:太早教孩子性知識,就是鼓勵孩子嘗試性行為?
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,孩子懂得越多性知識,反而更懂得審慎自己的行為。根據身為兩性作家的我在英國生活2年的觀察下,我認識的外國人中有九成以上在12歲時家長就會有家庭性教育,且會提供保險套給孩子,教育小孩在無法負責任的情況之下,應發展安全性行為。
 
迷思三:孩子一定要由同性別的家長教性教育?
不一定!因為孩子可以從不同性別家長得到不同的知識及互動方式。就像男人永遠比較了解男人內心的想法;而女人永遠比較了解女人內心的想法是一樣的。
 
迷思四:父母必須有豐富的性知識,才可以談性教育?
這是一個親子一起學習的好機會!用什麼都可以談的態度,讓孩子感到被傾聽、被接納,一起長知識,敞開心胸一起成長。
 
迷思五:性教育只是老師的事?
學校性教育授課時數仍不足!家庭是每個孩子「第一個」學習場域,在家落實性教育,很重要!
 
其實,性是人天生的本能,研究發現嬰兒即會藉由「撫摸」身體某些部位,滿足自己身體的探索慾。性不該是親子間的尷尬話題,而是愈早開始在家落實愈好。家庭性教育,並非真的很難,難是難在態度,關鍵在於跨出開口的第一步,用開放自在的心情談論。
 
性教育是情感教育、家庭生活教育,也是品格教育,家庭性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具相當重要的影響。性教育可以談論的面向很廣,由單純認識自我與生理「生殖器官」,到情感與人際的「情感、性別角色、交往戀愛」,再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「性騷擾、性侵害和家庭暴力」議題。
 
重要的是,家庭性教育並非要家長非常專業地教授性知識,而是用開放、可溝通的方式與孩子談論各方面的議題。台灣研究發現家長「教養態度」與孩子性知識程度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,親子「經常溝通」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生殖生理知識、性騷擾及性侵害的認知知識均高於親子「不常溝通」的國小六年級學生。也就是說,親子之間越能開放談論各樣的議題,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體、保護自己的議題,了解程度通常也越高。
 
青少年時期:引導孩子開口談性的煩惱
若在小孩年紀還小時,就已有和孩子談論有關基礎性知識與安全性行為的議題,等到孩子長大後,成為青少年,便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論此類話題。
 
對青少年時期的小孩,父母們務必大方且樂意地引導他們,幫他們解決與性有關的煩惱。若他們不想談論,父母不妨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,讓小孩更有意願說出口。而在談論時,請務必尊重和鼓勵孩子,避免一味地批判或譴責,之後孩子才會更願意和你大方地討論相關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