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案例丈夫41歲與妻子41歲,已經結婚21年了,有2個小孩,兒子 20歲與女兒18歲,最近離家住宿學校,妻子和孩子很親近,丈夫則像是個可接受的局外人。丈夫白手起家成為一位經理,很自豪自己能提供妻子與孩子好的生活水準,他愛老婆與孩子,對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感到滿意;在女兒5歲入學時,妻子開始兼職當牙醫助手,最近她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不快樂,尤其對她的丈夫感到不快樂,因為她感覺被忽視,丈夫視工作比她重要。

有一晚,丈夫開完晚間會議後回家,今天是討論公司可能被併購,現在覺得害怕和困惑,但是妻子卻因為長久丈夫晚歸,沒陪伴家人而大怒,丈夫開始嘗試解釋,希望妻子能了解他工作是為了她與家庭,那會給他帶來滿足,而不是工作本身,但妻子打斷他,不願再聽任何藉口。現在雙方都是傷心及生氣的,爭論進一步擴大,雙方感覺被對方完全的誤解。

很多常常吵架的夫妻,最後能相安無事,關鍵是女人巧妙地讓步,讓男人有台階下,即使是男人錯了,偷偷地給男人一個面子,相信他私底下會感謝女人的。以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來看(Sprecher, 1998),女人讓步,給男人面子,換來的是男人感激、吵架平息、家庭和諧、伴侶關係穩定、甚至男人願意做家事和溫柔,「讓步才能征服」是柔道的秘訣,也是贏的心法,讓步,男人就無計可施,順著他,然後妳就可以期待許多東西-即使奇蹟都可。

人在關係中,會出現階段性的行為改變,就像有些人可能突然意識到「你不是我當初結婚的那個人」。對於親密關係的發展,雙方在關係中會有得失,而當事人會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方式評估,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與收穫,以決定其對此關係的應對方式。男女親密關係中的「承諾」,是由滿意度、替代性以及投資量等因素共同決定的。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,個體在親密關係中,有較高的滿意度、而可替代性較低、並隨著投資量的增加,會使個體做出較多的承諾,也使得彼此的關係更為穩固。此理論可以化為以下的公式:滿意度-替代性+投資量=承諾

以案例來說: 妻子覺得和丈夫感情愈來愈淡,但是丈夫社會地位不錯,提供自己與孩子好的生活水準,而且丈夫給自己很大的自由空間,可以去兼職當牙醫助手,因此「滿意度中等」;自己已經41歲,很難有好條件的男人對自己有興趣,因此「替代性很低」;21年來,奉獻青春和精力照顧家庭,如果離婚,法官可能會把小孩判給丈夫,因此「投資量高」。所以滿意度-替代性+投資量=承諾 (高),決定放棄離婚的想法,繼續在這關係中。

在追尋親密關係的歷程中,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或生活事件,人有時變得很脆弱和行為改變,雖然兩性在試圖表現支持和關心,因為天性的不同有時會感覺孤獨、不被理解、甚至被誤解,此時,若能明白性別在生理和心理差異對關係的影響,才能和伴侶度過親密關係的危機。